播出時間:2008年07月21日(星期一) 晚上2200-2300 時
重播時間:
2008年07月22日(星期二) 凌晨0200-0300 時
2008年07月26日(星期六) 上午1000-1100 時
本集節目精采內容如下:
【體檢國家步道】
製作緣由:
從民國91年開始,林務局著手規劃全國步道系統,呼應行政院的『2008觀光客倍增計畫』,要引領民眾前進森林,透過生態旅遊的模式, 讓民眾親身領受自然的美好。立意良善的全國步道系統,進入實際執行面,生態旅遊的願景能不能落實?配套措施夠不夠完善?
節目內容:
崇山峻嶺,步道縱橫山林間,隨著時代更迭,失去舊日功能,變成了引領民眾擁抱自然的重要管道。全國步道系統主要利用既有步道來進行整建,將具有特殊自然景觀或人文歷史的步道規劃出14個國家步道系統,並且整理鄰近都會的郊山步道,建置55個區域步道系統
但是在台東的利嘉林道,有一條大巴六九山步道的路線規劃,引發保育與開路的爭議。
利嘉林道長期以來是學術單位研究生態的重要地區,保育類的藍腹鷴與特有種的橙腹樹蛙在這裡都有穩定的族群數量。步道的路線規劃,預計從原有利嘉林道 10.5K的地方,切入林地,再從13K處接回林道,並且連結到大巴六九的登山步道預定的路線,利嘉林道發展協會質疑,有一部分進入利嘉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,不但違反了保育原則,也違背了以既有路線整建的方針。
不過站在促進地方產業發展的角度,也有當地居民表示贊成開路。面對居民的不同聲音,台東林管處,舉辦說明會來進行溝通。為了讓與會的人能實地了解,會後接著進行現場會勘。
來到步道的預定地,原本的路線規劃將從此轉向北方,切入人跡罕至的原始次生林,這裡的植披完整,有部分路段必須重新開闢。現戡避開了穿越森林的爭議路段,與會的學者也只能從周圍的環境現況,來推測可能的影響。
生態資源調查、遊憩需求量預估、周邊配套規劃等等前期應具備的資訊,基礎資料不足,一個月後,大巴六九山步道的開發,決議暫緩施行。利嘉林道發展協會擋下的,不只是步道的開闢,還包括整個將接續而來運作機制與環境衝擊,這些問題在其他已開發的步道上,已經浮現。
美麗的蘭陽平原,有著珍貴的好山好水,羅東林管處規劃了八條社區型的自然步道,當中遊客最多的,是位在宜蘭冬山鄉的新竂步道。這條親水型的步道,通往蘭陽八景之一的新寮瀑布,總共動用1200萬的經費,利用當地建材與自然工法,修整出維持自然風貌的步道。
新寮步道開幕後,吸引大量人潮,最高紀錄一天之內來了90輛遊覽車,總計96年度有20萬人前來,今年預估將會到達40萬人。對發展休閒農業的中山社區來說,新寮步道將人潮帶進來,對地方的產業經濟有所幫助,不過人數過多,也產生了負面的衝擊。現在每天清晨,由社區居民組成的志工隊,都要進行步道的清潔工作。
而為了能讓環境永續經營,社區也開始嘗試進行遊客的總量管制與勸導。不過總量管制的彌補措施,還是約束不了,絡繹不絕湧入的人潮,人擠人的情況,再加上停留時間過短,有時根本很難靜下心來好好感受自然。
生態旅遊的願景,必須建構在適量遊客的基礎上,一旦淪陷在遊憩壓力之下,不但沒有辦法達到自然保育的目標,還可能賠上了自然美景,成為另一場破壞的開始。對社區而言,這條步道成功的帶動了人潮與錢潮,讓社區有了不一樣的轉型,但是也突顯了國家步道設置硬體優先,相關管理及環境教育卻沒有同步進行的問題,當國家步道失去保育的原意,以拼觀光為主要訴求,即使有短暫的獲利,卻等於讓社區與山林的未來,陷入險境。
另一條急切需要總量管制的步道,位在中央山脈南段,這裡的環境條件,需要更謹慎的呵護。嘉明湖步道是非常熱門的登山路線,平均每年有一萬人上山,甚至曾經出現單日有427人上山的紀錄,這對高山來說,是沉重的數字。
因應全國步道系統,台東林管處花了2100萬來整建步道,並且建置了兩個能容納80人的大山屋,降低了登山門檻,提高了上山的人數,問題也跟著上山。
步道本身也因為登山客的踩踏,加劇了沖蝕溝的產生。另外,登山客的素質良莠不齊,不但帶來垃圾問題,本身的安全也亮起紅燈,在這條2天就能走完的高山步道,曾經發生多起山難。突顯了步道分級與加強管理的重要性。
更甚的是,嘉明湖步道穿越了關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,通向脆弱的高山生態系,但是分級制度還再研議階段,目前也沒有執行總量管制的配套。國家步道系統穿越中央山脈生態廊道、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與自然保留區,在這些區位內應該保育優先,有更強度的管理。管理單位方便民眾上山,無痕山林的觀念尚未深植人心,環境教育的配套沒有同時到位,在過渡時期,山林就得承受傷害。
鏡頭轉向新竹山區,一條承載著歷史記憶的霞喀羅步道,這是國家步道系統的第一條示範步道。從沿途的安全欄杆、樓梯與排水設施的建置,可以感覺到林務局的用心。
步道沿線還有好幾個日據時代的遺跡,不過93年之後,颱風造成的嚴重崩塌,中間路段無法通行。雖然步道可以用短程的方式再利用,不過聯外道路路況不佳,近幾年遊客已經逐漸流失。
雖然遊客太多會有遊憩壓力,但遊客太少也是經費上的浪費,六年來,投注在國家步道系統的12億經費中,有75%是用在硬體的建置上。除了把路況弄得更安全好走之外,全國步道系統應該帶給民眾更多內涵。
如果能調整目前的操作流程,先善用既有步道,將經費運用在設計合宜的生態旅遊機制與環境教育上,先提升民眾的環境意識與正確觀念,才能真正呼應森林保育的終極目標。
採訪側記:
國家步道的成功,不在吸引多少人前來,而在能讓保育的理念從人們心中生根。面對森林,保育與育樂各該佔有多少的比重?如果讓育樂的目標走在前頭,為了符合民眾的期待,硬體的開發可能會越來越多,陸續帶來的破壞,都會是難以彌補的傷害。
採訪/撰稿:陳佳利
攝影/剪輯:張光宗
【守護利嘉】
製作緣由:
蝶影翩翩
鳥語婉轉
森林底層還躲藏著許多生命
多年來
利嘉林道發展協會在環境優先的理念下
守護著這片土地的生命力
節目內容:
全長大約40公里的利嘉林道,早期為了伐木而開闢,在林業轉型、停止伐木之後,歷經歲月的洗禮,周圍逐漸恢復成次生林,成為野生動物的快樂天堂。這裡是全台灣橙腹樹蛙數量最多的地方,另外還有許多森林中的生物,構成完整的生態系。豐富的生命力,讓利嘉林道成為非常適合生態旅遊的熱門地區。
這次林務局針對大巴六九山步道的開發計畫暫緩施行,但是居民的關懷行動並沒有停止。利嘉林道發展協會的許瑞明,帶領一群關心土地的人,循著林務局當時規劃的開發路線重走一回,希望能收集更完整的資料,提供給林務局做參考。有人帶著相機,有人帶著紙筆,順著林務局用紅色噴漆做的記號,沿途紀錄有哪些生態資源。
走在既有的步道上,像是走進自然寶庫,不知不覺,已經來到當初林務局現勘所迴避的路段。穿越密林,有些路段,寬度不到30公分,可以明顯感覺到這裡恢復原始的程度,也印證這裡不能算是既有道路。
資源調查當然不能漏了夜間生命。螢火蟲在林道兩旁散發點點微光。森林深處,迴蕩著橙腹樹蛙清脆的叫聲。一個人類眼中的小工程,對這裡的生命來說,就像翻天覆地。任何的開發都必須謹慎評估。
其實,現有的利嘉林道已經是一個優質的生態旅遊場域。
近年來,利嘉林道發展協會陸續透過生態工作假期,引入新觀念和志工人力,打造尊重自然的活動領域,與在地的社區發展,形成一股交互影響的力量。
從2004 年開始,來自各地的志工犧牲假期來幫忙建置生態池,到梅子園幫忙採果,到有機釋迦園幫忙除草,趕在梅雨季前到竹林裡搶救獨角仙寶寶。一次一次的工作假期,讓參與的志工能深入了解這塊土地,也改變了農民的視野。於是,梅園主人用心守護八色鳥、筍農變成獨角仙達人,當農民的生計得到保障,他們也能成為保護環境的力量。
協會對林道的關注,從一開始的關懷土地,逐漸推廣到努力建構生態教育場域、輔導農民。緊接著,協會爭取部落閱讀空間,建構課輔平台,幫助部落小朋友提升競爭力,也讓保育的理念向下延續。
一方面輔導農民,讓產業與生態結合,走出一條生路。一方面繼續生態資源調查與環境教育,善用每一份資源,把現有的林道經營成最好的自然教室。
利嘉林道發展協會多年來的努力,證明不必砸錢再開發步道,就已經能好好認識森林。在守護環境的前提下,透過適當的規劃與活動設計,建立優質的生態旅遊機制,土地的未來才能真的永續。
採訪側記:
一條一公尺寬的步道,是讓人打開理解自然的竅門,還是運動健身、快速通過而已?林務局的自然步道系統,希望先把路弄好,把人帶進來,再慢慢改變他們的思維。這樣做,把素質參差不齊的人帶進森林,環境往往就在這樣的過度期被犧牲。台灣小小的,已經開發的地方很多,不用再多做開發,從利嘉林道發展協會的努力,我們看見環境教育可以用不同方式去落實,硬體的建置不一定是必要的前提。
採訪/撰稿:陳佳利
攝影/剪輯:張光宗
【玫瑰戰爭】
製作緣由:
今年五月初製作「有機的難關」專題報導時,認識了「玫開四度」的章思廣和郭逸萍,當時還沒有人知道,這片種滿有機食用玫瑰,屬於南投縣政府的特定農業區,已經悄悄在九十五年十一月,由縣政府私下允諾承租給某一家瓶裝水公司了。採訪後兩天,郭逸萍匆忙地打了通電話給我,說他們收到縣府公文,限期在五月底之前要清除地上物,把土地「歸還」給政府,農民這才發現,原來政府收回的農地,即將要在今年內完成地目變更,讓瓶裝水公司可以順利在此設廠。一時之間,特定農業區該不該變更地目?蓋工廠還是務農好?馬上成為農民與政府對立的焦點。
節目內容:
遠方,有白雲攬山腰,近處,有雨水點青葉。一陣微風吹來,空氣中交雜著玫瑰花、青草和泥土混合的香氣,在南投埔里的牛眠山下,有一處夢想之地。
放眼望去,一片花園內,正盛開著千百朵玫瑰,章思廣不好意思地說,民國九十四年的時候,原本只是要開一間以玫瑰為主題的餐廳,才會投入花卉種植,但是因為在台灣買不到有機食用玫瑰,所以乾脆自己來種,他萬萬沒想到,隔行如隔山,要種出有機玫瑰,真的不容易。
然而,四年過去了,這片花園開始變得不一樣。像是緩緩爬行的毛毛蟲、青綠色小不點的蚜蟲、站在玫瑰花上唱歌的鳥兒。花園裡,生氣蓬勃,小小世界倒也自成一格,最難得的是,全台灣只有這裡,栽種著有機食用玫瑰。
郭逸萍說,會以有機方式栽培,原因其實很簡單。當初,他們不會使用農藥、也搞不懂農藥行配好的藥方,所以,乾脆不要用。看到蟲,睜一隻眼、閉一隻眼就好了,假裝沒看到,可是種慣行農法的就不能這樣,看到蟲一定要去處理,不噴藥不行,所以比較起來,種有機的農夫不僅比較輕鬆,也很幸福。現在,平常不願見人的粉紅鸚嘴,聽說了這裡的幸福,也趕來湊熱鬧,鳥媽媽借用別人的棄巢,在花園裡孵育下一代,甚至還跟章思廣的媽媽變成好朋友。
可是,正當一切即將步入軌道,農民卻收到一紙南投縣政府要收回農地的公文。這是因為離玫瑰園不到一公里的地方,一家生產礦泉水的工廠,就矗立在山腰樹林間,縣政府想要收回的農地,主要是提供這家公司擴廠使用。南投縣政府地政處地用科科長吳柏儒表示,這片農地在法律上是縣有耕地,縣政府有使用處分之權,而且,當初民國九十二年、九十三年縣府在公告招租的時候,都沒有農民來承租,所以九十五年十一月才會同意給群岳公司承租。
可是,農民卻不這麼想,對農民來說,當年的招租公告,根本沒有人知道,況且面積一甲八分的農地,預計在今年內就要完成地目變更,承租給味丹企業的群岳公司,農民不禁想問,農民的處境和農地的未來,該怎麼辦?
南投縣政府地政處副處長陳錦白強調,縣政府就是要繁榮地方,希望工業帶動地方繁榮,所以政府是出自好意,才會同意群岳公司申請事業計畫。而群岳公司的專員王明賢則是好言相勸,希望農民可以棄農從工,群岳一定會優先錄取這些現耕戶。
可是,農民捨不得這片田野。因為早在八十年前,郭逸萍的曾祖父帶著祖父,來到這片山下開墾荒地。而玫瑰園隔壁的筊白筍田,也是世代耕耘的成果,張家父子在這裡,建立起一家子農耕生活的基礎。
張俊安說,他們種田種得很快樂,全家有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的經濟來源,都在這裡,現在經濟不景氣,農民不務農,還能做什麼?看到兒子願意繼承父業的張潮生,一方面自豪兒子在農業的成就,另一方面卻對目前政府重工輕農的做法,感到很無奈。
跟農民開墾的時期比起來,政府是到民國六十年代,才開始處置這片河床。一開始,農民必須申請河川耕地種植許可,才能合法耕種,後來農民也依規定繳交水租、公地使用費和占用縣用土地費,可是政府這一次,卻無視農民耕種事實,直接同意廠商申請地目編定興建工廠,這讓農民們很不服氣。
五月母親節當天,一群朋友來牛眠山下為農民打氣,在郭逸萍的帶領下,大家平心靜氣地感受著大自然的恩典。風在吹、竹葉在動,蟬聲大鳴、青蛙在唱歌,圳水緩緩地流,時間慢慢地往前走,位在牛眠山下的牛眠里,有它的靜謐、也有屬於它的野性,最重要的是,農人也在這裡安身立命。
看著一大片筊白筍的細長青葉,使得人心綠意盎然,再看看花園裡的有機力氣,讓花苞綻放,也讓農業有盛開的機會。章思廣、郭逸萍和張俊安,都是四十歲不到的年輕人。這片埔里牛眠山下的農地,由他們這群六年級生領軍,已經長出生機。可是,在農業不受重視、小農勢單力薄的環境下,這群農業生力軍,似乎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,才有可能達成願望、好好務農。
採訪側記:
在南投縣政府擴大投資的政策下,牛眠里的特定農業區,的確可以透過合法程序,由經濟部工業局同意地目變更,成為特定目的事業用地,提供水公司興建工廠,但是這樣的作法,卻忽略了農民有優先承租農地的權利。牛眠里的農地使用爭議,直指地方政府看待農業的態度,此例一開,號稱好山好水農業大鎮的埔里,將走上棄農之路的第一步。
採訪/撰稿:李慧宜
攝影/剪輯:陳添寶
◎ 資料來源:
公共電視/我們的島 網站:
引用來源 © http://www.pts.org.tw/php/html/island/index.php
備註:此訊息歡迎您轉貼、引用與分享,請註明出處,謝謝。
0 回應意見
Post a Comment